孔疏以仲尼为宗,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了《易》垂教之本意。
比如在文学系研究《诗经》,把《诗经》分为不同类别的诗歌,讨论其本义,以及本义中的文学色彩,这样的研究其实是诗三百篇研究,而不是诗经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有综合性的视野,才可能够做最好的分科式的学问。
我认为章太炎是晚清民国最重要的几个人之一,尤其他在思想上的探索,有很多方面是一直持续到今天有很重要的价值。既然如此,也总是包含着辉煌与疾病,光荣与不堪。简单来说,经学是塑造文明的基本价值。陈壁生:这样的一种拆解在某种程度上它有合理性,也就是说,分科式研究对理解问题的深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持人:现在如何理解整全式的研究与分科式的研究之间的关系? 陈壁生:我认为专门化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分类化、分科式的专门研究。
甚至可以说,二十世纪前二十年,中国的思想局面极其富有张力,古今中西的各种思想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也是比较健康的学术生态。但是分科式的专门研究,最重要的是背后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所以他们这些,都可说是没有走到人生的大道上去。
我们先儒始终看得知行是一贯的,从无看到是分离的。好一固然是求学的主要法门,但容易发生一种毛病。不徒是现世的人为然,即如孔孟远在二千年前,他的精神亦浸润在国民脑中不少。盖人格专靠各个自己,是不能完成,假如世界没有别人,我的人格从何表现?譬如全社会都是罪恶,我的人格受了传染和压迫,如何能健全?由此可知,人格是个共同的,不是孤另的,想自己的人格向上,唯一的方法是要社会的人格向上。
若能善用这些法门,真如韩昌黎说的牛溲马勃[ 牛没马勃∶牛溲,即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俗称牛屎菇、马路包,可治疮。这就不仅仅是专家,学者之事,而是每个中国人之事
《尚书》云:惟天地,万物父母。儒家的核心观念就是仁,即孔子所谓仁者爱人。《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主张为人处世要与天地合其德,这与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物我齐一并无二致。这些观念都是崇尚仁爱,主张以民为本、关爱他人,从而建构出人类社会美好的道德伦理规范。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伟大精神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崇高体现。例如,《论语》提出钓而不纲,戈不射宿,《礼记》主张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朱熹解释说: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图片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总之,先秦文化元典不仅生动记录了古圣先贤对于生命的理解认知,而且还为人类生命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源头活水,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赋予了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不断昭示人们要理解生命真谛、丰富生命内涵、创造生命价值,并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赓续传承,永远发扬光大。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古代原始宗教是万物有灵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善待万物就是善待人类自身,故《易经》强调厚德载物,《庄子》提出爱人利物,《尹文子》主张博施于物。
要探寻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历史渊源,必须从先秦时期的文化元典去寻找答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生命、创造生命、发展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生命意识和崇高理念,并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孟子》强调: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并认为这是王道之始。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易经》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庄子能够将生死同等看待,自然也能把名利、荣辱、贵贱等抛之脑后,于是就有了鼓盆而歌的大彻大悟和钓于濮水的通透洒脱。作者:毕耕晏华华,均为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进入专题: 文化元典 中华民族共同体 生命意识 。
古人把生命视为天地之大德,认为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欣生恶死与祈求长生乃自然本性,所以特别强调生命高于一切,每个人都要珍惜自我、善待自身。元典亦称原典,是指作为文化源头的经典要籍。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尤其对于人世间的一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道家总是看得特别通透,并极力主张乐天知命,求真保性,不为世俗羁绊所累。
同样,《尚书》提出民惟邦本,《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荀子》强调平政爱民等。为此,古人还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强调要遵循天道,顺应自然。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诗》《书》《礼》《易》《春秋》《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即是最重要的文化元典。儒家尤其从孝道角度来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强调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就如同敬爱父母一样,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自残自杀的愚痴行为。
尽管生命是宝贵的,人生只有一次,但与苟且偷生、贪生怕死的行为相比,舍生取义、舍命求法、以身报国、以死铭贞等则更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也是古人生命意识的最高境界。【来源:《光明日报》。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不仅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而且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它既承载着思想文化最初最本源的学说,也是表达文明起源的密码和基因。
千百年来,《论语》一直被视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也是儒家思想的源头。《论语》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观念与佛家强调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一样,都是告诫世人要善待自然万物,不要滥捕滥杀,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从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人格尊严,到文死谏、武死战的忠义精神,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都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生动写照。
《礼记》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所谓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集体意识。
这些著述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类生命意识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形成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珍惜自身尽管生命是宝贵的,人生只有一次,但与苟且偷生、贪生怕死的行为相比,舍生取义、舍命求法、以身报国、以死铭贞等则更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也是古人生命意识的最高境界。
尤其是《孟子》强调: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并认为这是王道之始。古代原始宗教是万物有灵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善待万物就是善待人类自身,故《易经》强调厚德载物,《庄子》提出爱人利物,《尹文子》主张博施于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